從10大常見小兒外科疾病,我們可以發現,為了門診手術與材料費給付,購買限額較低的實支實付險這樣的決策,有待商榷。

 小兒門診手術,費用負擔低;遇嚴重病情,皆是住院手術,而因住院手術或醫材、藥物而產生的自負額,將會造成父母親的重大負擔。

手術、住院?Yes or No 

小兒外科手術依病童返家的時間可分為門診手術及住院手術,病情較嚴重的則需在加護病房觀察。黃振盛醫師指出,無論門診手術或住院手術,施行的地點都在開刀房,唯前者在麻醉清醒、確認一切正常後即可返家休息。一般說來,病童年紀越小,麻醉風險越高,院方多半會建議住院,以防術後24~48小時內體溫不穩定。以腹股溝疝氣為例,一歲以上的孩子多半可於門診手術完成治療,一歲以下者建議依醫師指示決定是否留院。
小兒外科手術如需住院,時間多半以三天兩夜居多。入院第一天先做X光、抽血等基本評估,並經麻醉科醫師術前訪視,確認病童適合開刀;第二天進行手術,當天晚上為重要的術後觀察期;第三天早上在檢查傷口、進食狀況及體溫皆符合出院標準後,就可以返家。

  

 

10大常見小兒外科疾病   





採訪撰文/蘇慧慧
諮詢/台北市立萬芳醫院小兒外科主治醫師黃振盛、台北榮民總醫院兒童外科主任錢大維




一直以來,「開刀」都是外科予人的最鮮明印象。
然而,當病患從成人變成小小孩,手術的安全性及必要性不免令家長憂心忡忡,甚至充滿無助感 ---
究竟有哪些疾病非開刀不可,否則將影響孩子的一生?又有哪些疾病其實是一般常見,父母大可安心?
接下來,我們將邀請兩位經驗豐富的小兒外科醫師為你解惑。




回顧1950年代,臺灣出生率出現千分之40以上的水準,人口總數急速上升;直到60年代初,出生率開始明顯下滑,從60到90年代的30年間,臺灣人口自然成長率從千分之33降到千分之10左右,總生育率(TFR)則從 六人降到1.7人──也就是說,僅僅30年的光景,臺灣婦女終其一生的生育,從6個子女減少到不足2名,去年出生率更創下歷史紀錄,與德國並列末位,迫使政府相關單位不得不正視這項問題。

由於少子化趨勢,伴隨產前檢查技術的進步,過去較常見的嚴重新生兒畸形已大幅減少,取而代之的,是孩子大病不患、小病不斷的現象,舉凡體表的斑點乃至生殖器官健全與否,無非家長心之所繫,而疝氣、舌繫帶過緊這些早期被認為不嚴重的「小病」,也越來越受重視。但幼兒接受外科手術究竟安不安全?全身麻醉是否會帶來副作用和併發症?

建立正確觀念 寶貝健康沒煩惱

觀念1 全身麻醉 安全性高
台北市立萬芳醫院小兒外科主治醫師黃振盛指出,現今台灣醫療環境與品質已相當進步,一般的兒童外科手術非常安全,且大部份幼兒健康狀況佳,不像老年人常罹患高血壓、糖尿病等,因此極少合併其他疾病;至於麻醉的安全性,小兒外科手術基於病患心智年齡不夠成熟,為避免孩子緊張、怕生,十之八九都需要全身麻醉才能施行,通常3個月以下的幼兒以氣管內插管,3個月以上採用面罩式全身麻醉。黃振盛醫師表示,在合格的醫療院所中,手術將由專業麻醉科醫師掌控麻醉之深淺,並配合血壓、心電圖、血中氧氣飽合度等嚴密監控,安全無虞,家長大可放心。

2種情形 不宜進行手術

  1. 術前健康亮紅燈:小兒外科手術和一般外科手術一樣,病患也需接受術前麻醉評估。黃振盛醫師提醒,除了危及生命的緊急狀況外,絕大多數的常規手術皆無時間壓力,若病童術前感冒、發燒、多痰,建議等到痊癒後再開刀,可提高麻醉的安全性。錢大維醫師提醒,若患童健康狀況不佳仍進行手術,則感冒期可能延長,亦有引發肺炎的風險。

  2. 年紀太小且無急迫性:新生兒由於體重輕、器官不夠成熟,因此若非病情不能等待,如腹裂、腸阻塞等,需施行緊急性手術搶救,醫師多半會建議父母等到孩子大一點後再開刀,以將降低麻醉風險。

觀念2 有些疾病 拖不得
不忍孩子小小的身軀被推進手術室,許多父母對外科手術抱持著「能免則免」的態度。對此台北榮民總醫院兒童外科主任錢大維表示,有些疾病不開刀反而危險,

例如疝氣有腸道箝頓的可能,應於診斷確立後進行手術;有些疾病則有最佳的治療年齡,不宜錯過,例如隱睪症,超過了兩歲睪丸就可能萎縮。若以患童年齡與足月與否區分,則新生兒較幼兒危險、早產兒又較足月兒危險。若新生兒(或早產兒)同時罹患多重先天性疾病,例如先天性心臟病併發無肛症等,對健康的威脅往往更甚。針對小兒外科疾病的開刀時機,黃振盛醫師提醒,除了危及生命、跟時間拔河的緊急手術外,還有某些消化系統疾的先天性的畸形,如食道閉鎖、十二指腸閉鎖、無肛症、巨大結腸症等,對孩子未來的成長將造成嚴重影響,也應盡快治療。

手術、住院?Yes or No

小兒外科手術依病童返家的時間可分為門診手術及住院手術,病情較嚴重的則需在加護病房觀察。黃振盛醫師指出,無論門診手術或住院手術,施行的地點都在開刀房,唯前者在麻醉清醒、確認一切正常後即可返家休息。一般說來,病童年紀越小,麻醉風險越高,院方多半會建議住院,以防術後24~48小時內體溫不穩定。以腹股溝疝氣為例,一歲以上的孩子多半可於門診手術完成治療,一歲以下者建議依醫師指示決定是否留院。
小兒外科手術如需住院,時間多半以三天兩夜居多。入院第一天先做X光、抽血等基本評估,並經麻醉科醫師術前訪視,確認病童適合開刀;第二天進行手術,當天晚上為重要的術後觀察期;第三天早上在檢查傷口、進食狀況及體溫皆符合出院標準後,就可以返家。

常見小兒外科疾病1 腹股溝疝氣

  • 成因
    腹股溝疝氣即俗稱之「脫腸」。胎兒在母體內的發育期間,有一「腹膜鞘狀突」自腹腔內延伸到腹股溝,最後至陰囊,使得腹腔和陰囊相通(女性的腹膜鞘狀突則是由腹腔延伸至大陰唇處)。大部份嬰兒出生後此構造會封閉,但有部份則沒有封閉,若腹內容物經由此構造進入腹股溝,甚至到了陰囊,便形成疝氣。

  • 症狀
    黃振盛醫師表示,疝氣平常可能沒有症狀,但當孩子腹部壓力增加,如哭鬧、咳嗽、解便時,腹股溝會有隆起或陰囊鼓脹造成陰囊兩邊不等大的現象。由於小嬰兒不懂得表達,或只能透過沒有理由的哭鬧傳遞訊息,因此腹股溝疝氣的早期發現,全仰賴父母的警覺性。特別當家長在為孩子換尿布或洗澡時,發現腹股溝或陰囊有明顯鼓脹,但安靜平躺或一覺醒來後卻又消失不見,便應趕緊至醫院做進一步檢查。

  • 發生率
    腹股溝疝氣的發生率約3%~7%,早產兒因肌肉結構不全,發生率更高,兩性比例則以男性居多,約在5:1~7:1之間。黃振盛醫師表示,小兒疝氣多半為先天性,成年人則可能因腹壁肌肉及筋膜受傷、老化變得薄弱或缺損,致使後天性疝氣產生。

疝氣檢查羞羞臉 政府擬全面取消

依台北市政府教育局規定,應對小一、小四、國一、高一的學生進行疝氣檢查,但由於診查觸及隱私部位,日前曾引發侵犯受檢學生隱私權糾紛,教育部已行文各縣市,擬全面取消學生健檢的疝氣項目。有鑑於此,黃振盛醫師提醒,兒童在上了小學之後多半自己洗澡,即使身體出現變化父母也無從得知,若在校檢查取消,家長應積極從旁了解孩子的健康狀況、並灌輸正確觀念,以免延誤治療時間。

危險性 形成嵌頓高危險

腹股溝疝氣最大的危險性在於小腸掉入疝氣囊,無法自行退回腹腔,形成所謂的箝閉性或嵌頓性疝氣。由於小腸卡在腹股溝或陰囊內會造成腸阻塞現象,且因腫脹,愈不易退回腹腔內,進而影響腸道的血液循環,引發缺血壞死,而造成需要切除小腸的嚴重後果,並也可能併發敗血症。

手術方式
傳統的手術方式是在全身麻醉下,於腹股溝處做一個約1.5公分的小切口,做疝氣囊的分離、結紮及切除。由於這項手術在腹膜外施行,因此術後毋須等到排氣,只要麻醉退了就可以進食,不但疼痛輕微且復原迅速。此外,近年來有人將腹腔鏡手術引進到兒童疝氣手術,兩者成效差距不大,家長可視狀況進一步諮詢專業醫師。

術後照顧
採皮下可吸收線縫合,並於傷口貼上防水敷料,因此毋須拆線及換藥。為保持乾燥,病童在手術後5天內應以擦澡方式清潔身體,5天後方可淋浴。飲食方面於手術當天即可進食,無特別限制。

常見小兒外科疾病2 陰囊水腫

成因
男性的睪丸在胎兒時期會由後腹腔逐漸向陰囊移動,約在8~9個月時進入陰囊,它所走的路線即「腹股溝管」。腹股溝管在出生前後不久多半會自動封閉,若一直維持暢通,則腹腔內的水將進入陰囊,造成水腫。黃振盛醫師指出,陰囊水腫依連通腹腔與否可分成兩種狀況,若管道與腹腔未相通,則積水狀況類似封閉的池塘,時間久了自然會枯竭,並在一歲以前自癒,毋須急著動手術;但若管道和腹腔相通(連通性陰囊積水),則孩子晚上腄覺、腹壓降低時,陰囊內的積水會隨著和腹腔相通的鞘狀突流回腹腔,白天再緩慢流到陰囊內,建議父母於傍晚時進行觀察,此時的陰囊水腫狀況應最明顯。

症狀
外觀上會出現腫脹,或一邊的陰囊比另一邊大。

危險性
連通性陰囊積水可以和腹股溝疝氣同時存在,也可能因腹腔內的小腸、網膜跑到陰囊裡,漸漸發展成疝氣,家長應盡快與醫師討論採取手術治療的必要性。

手術方式
連通性陰囊積水的手術方式和腹股溝疝氣相似。

術後照顧
和腹股溝疝氣相似。

常見小兒外科疾病3 臍疝氣

成因
人體在胎兒時期,透過由二條動脈、一條靜脈、卵黃管及臍尿管組成的臍帶,通過臍環部位與母體相連,以獲取營養。在胎兒出生前後,上述結構應逐漸閉鎖,若閉鎖不全或延期閉鎖,則腹壓增加如哭泣、咳嗽或排便時,腹腔內的臟器(主要是大網膜或小腸段)會自臍環薄弱處向外突出,形成所謂的「臍疝氣」。

症狀
臍疝氣的症狀為嬰兒哭鬧和用力時肚臍鼓出,輕輕一壓即可將鼓出之內容物推回腹腔內。黃振盛醫師表示,臍疝氣初期症狀並不明顯,但隨著年齡增長會越來越突出,直到3、4個月左右達到高峰,突起最為顯著。

危險性
黃振盛醫師提到,絕大多數的小兒臍疝氣會在1~2歲間隨著臍環閉鎖自癒。且臍疝氣與腹股溝疝氣最大的差別在於,前者較不具危險性,也不容易嵌頓,當孩子不哭不用力時,臟器很容易就能回到腹腔內。需要特別注意的是,若3歲之後臍環仍未閉鎖,或孩子因臍疝氣經常脹氣,家長就該考慮採取手術治療。

手術方式
臍疝氣手術約耗時半小時,手術方法是沿著肚臍下緣作一個半月形的切口,進行肌膜修復。

術後照顧
和腹股溝疝氣相似。

中標:常見小兒外科疾病4 隱睪症

成因
睪丸是產生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的重要男性器官,最先形成於胚胎體內,在胚胎發育過程中,睾丸才逐漸開始下移,直到陰囊內。有關睪丸下降的機轉可能和荷爾蒙分泌及拉曳睪丸下降的一條引帶的收縮有關,如果睪丸停留在腹股溝或者在腹腔內而沒有降至陰囊,則稱為隱睪症。

何謂「伸縮性睪丸」?

錢大維醫師表示,伸縮性睪丸指的是睪丸平常在正常位置,遇冷或其他刺激使提睪肌收縮時,把睪丸從陰囊拉到腹股溝,刺激消失時睪丸就恢後正常位置。這現象不必治療,年齡較大就會改善。此外,錢大維醫師提醒,伸縮性睪丸和隱睪症還有以下幾點差別,家長應特別注意:

  • 隱睪的睪丸一直都不在陰囊內;伸縮性睪丸的睪丸有時在陰囊、有時不在(泡泡溫水,如果是伸縮性睪丸就會下降了)。

  • 隱睪的年齡較小,通常在出生後就發現;伸縮性睪丸通常在兩歲以後至青春期。

  • 隱睪在一歲以前(也有人認為六個月前)可能自行下降,超過這時間就不會下降,必須手術。伸縮性睪丸大多會改善,少數才要開刀。

  • 隱睪的睪丸可能發育不良(較小),但伸縮性睪丸比較不會有此現象。

  • 隱睪可能影響生育力或日後發生睪丸腫瘤,伸縮性睪丸在這方面的影響較少。

症狀
症狀為陰囊內摸不到睪丸,陰囊發育也較差,所以左右有時不對稱。

發生率
錢大維醫師表示,早產兒隱睪症的發生率為30%,足月新生兒為3%,一歲時約 1%,成人也是1%。在一歲前,部份隱睪仍有自行下降的機會。所以治療多在一歲以後開始。 

危險性 
睪丸之所以要由體內移到陰囊,是因為陰囊內的溫度較體溫低2℃~4℃,有利於精子的製造及生存。根據睪丸生理變化,黃振盛醫師建議,若孩子出生滿一年睪丸尚未下降到陰囊內,就應開始治療,以免影響生殖能力、合併疝氣或睪丸扭轉,甚至提高罹患睪丸癌的風險。再者,陰囊外觀異常也會造成孩子的心理困擾。

隱睪不治療 罹癌風險高

隱睪症之所以會增加睪丸癌的罹患率,是因為睪丸「躲」在體內,即使出現不正常的硬塊也很難於第一時間發現,往往延宕就診及治療的時機。
手術方式
小兒外科治療方法以睪丸固定術為主,開刀方式較疝氣複雜。黃振盛醫師指出,
手術過程首先在進入腹股溝後找到睪丸、將周圍剝離,然後在陰囊處作一個切口,把睪丸從上向下牽引、固定至陰囊內。但倘若經檢查後發現,患童單側的睪丸己明顯萎縮,或發現時機較晚(超過手術的適合年齡),則有需要進行睪丸摘除手術。在內科部分,隱睪症亦可選擇投予賀爾蒙治療,家長應進一步詢問醫師以比較利弊。

術後照顧
和腹股溝疝氣相似。

常見小兒外科疾病5包莖、包皮過長、包皮發炎

症狀
包莖指的是包皮末端緊束,無法退到陰莖的冠狀溝以上,將陰莖頭和尿道口曝露出來。黃振盛醫師指出,新生男嬰中95%的有包莖,屬正常現象。過了3歲之後,包皮會隨著陰莖體積變大、長度增長向後退,若仍不能退到冠狀溝才需要治療。此外,若包皮向上翻能露出龜頭,但包皮口很小、蓋住尿道口,就稱為包皮過長。

發生率
隱睪症在男性早產兒的發生率約20%,足月生產的男性新生兒約2%。根據最新一期《人類生殖》(Human Reproduction)公布的研究指出,婦女在懷孕期間如果同時服用「撲熱息痛」(paracetamol)和其他止痛藥如「布洛芬」(ibuprofen)或阿斯匹林(aspirin),且時間超過2星期,其所生男嬰罹患隱睪症的風險可能大幅增加。
危險性

無急迫的危險性,但當嬰幼兒包皮過長過緊,很容易藏汙納垢,造成反覆的包皮及龜頭發炎,或解尿時尿流受阻形成包皮尿囊,甚至排尿困難。

手術方式
小兒外科治療方法以包皮環切術為主,多半開刀直接將多餘的包皮割除,目標在使龜頭完全暴露在外面,方便日後清洗,沒有藏汙納垢的死角。黃振盛醫師表示,許多家長因顧忌全身麻醉可能的風險,傾向等到孩子大一點後再進行手術,但隨著年齡增加,術後的疼痛感也會加劇,可謂利弊參半。

術後照顧
黃振盛醫師表示,手術後龜頭因與外界接觸會感到疼痛,孩子可能拒絕擦藥,家長應盡量安撫,待4~5天後去敏感化,即可減緩不適感。此外,開刀後2~3天傷口附近因表皮細胞脫落,會出現一層黃色的結痂附著其上,此為正常現象,並非感染,待10天左右會自行脫落。

尿道下裂 不宜進行包皮手術
黃振盛醫師提醒,因新尿道的重建有賴包皮植體,因此尿道下裂者不宜隨便割包皮,以免傷害最佳的皮膚來源。

常見小兒外科疾病6 血管瘤

成因
血管瘤的成因眾說紛紜,假說包括胚胎發育異常,不正常的血管內壁細胞增生等。

症狀
血管瘤依病理大致可分為微血管型、海綿型及混合型。錢大維醫師表示,臨床上最常見的草莓形血管瘤屬微血管型,多位於皮膚表面,起初只是一個小紅點,看來像是起紅疹或被蚊子叮咬,直到5、6個月急速變大,可以長在任何部位;海綿型血管瘤通常生長在表皮下較深的的組織,由較粗的血管組成,可看到鼓鼓的腫瘤,不過表面皮膚看來是正常的,摸起來則是軟軟的,超音波在診斷上有很大的幫忙;混合型血管瘤有微血管及較粗的血管組成,特性是兩者的混合。以海綿型為主之血管瘤不像微血管型會自行消退,通常要手術切除才能治療。

發生率
統計顯示,全球新生兒血管瘤機率為1%~2.6%。

危險性
血管瘤多半僅影響外觀,除非長在重要位置如臉上、眼皮、肛門或嘴唇上,則可能影響視力、排便和進食等生理功能。此外,錢大維醫師提醒,有些血管瘤生長在肌肉、內臟、顱內,其症狀與位置有很大關係。除了影響外觀,較大的血管瘤因血流量大,可能會造成心臟負荷過重導致心臟衰竭,也可能破壞血小板,引起血小板過低而出血,因此若發現孩子身上有如蚊子叮咬紅斑點,且有逐漸變大趨勢時,就要立即尋求治療。

手術方式
若血管瘤生長在皮膚表面,且位於四肢、背部等不至於影響生活的地方,家長可密集觀察,待孩子1~2歲後有可能自行萎縮。若經評估需接受治療,除外科手術切除外,還有注射類固醇、血管攝影(血管栓塞)。等選擇,應多與醫生商討,或詢問第二意見。

何時適用藥物注射、血管攝影等治療方式?

錢大維醫師表示,有些血管瘤的生長位置不適宜施行切除手術,如腮部因有許多重要腺體經過,為避免手術傷及臉部神經致臉歪,醫師通常會改採其他治療方法。  

小標:術後照顧
和腹股溝疝氣相似。

中標:常見小兒外科疾病7斜頸

成因
斜頸(肌肉性斜頸)是因為頸部最大的肌肉「胸鎖乳突肌」發生纖維化所致。胸鎖乳突肌位於頸部的兩側,當一側的肌肉發生纖維化,這一側的肌肉即變硬、變短,致使頭部往該側歪斜、下巴則斜向另一側。

症狀
斜頸不像其他外科疾病一般容易被察覺,若家長發現孩子睡覺時長期轉向同一側,或在頸部側面摸到如雞蛋大小般的肌肉腫塊,便應及早至醫療院所、借重儀器進行檢查。

發生率
斜頸症的發生率約為0.4~1.9%左右,且右側約為左側發生率的3倍。

危險性
斜頸雖有可能隨年齡增長獲得改善,但對於外觀的影響卻彷彿跟時間比賽。由於長期偏向同一側睡覺,斜頸孩子的對側後頭骨易發生扁平、變形,甚至永久性的不對襯,為避免將來有臉部變形、斜視、頸部活動不良等後遺症,錢大維醫師呼籲應及早治療。

小標:手術方式

除了將纖維化的肌肉切開或部份切除的手術治療方式外,還有加速肌肉軟化的物理治療方式。

術後照顧
和腹股溝疝氣相似。

常見小兒外科疾病8尿道下裂

成因
引起尿道下裂的原因不明,即使有家族性也應是基因異常導致。此外,錢大維醫師表示,目前醫界普遍認為胎兒發育時男性激素的缺少或功能不足有可能導致尿道下裂,再者環境中具有雌性激素作用的化學品對尿道下裂的發生也有影響,這也解釋了這種先天異常的發生率之所以升高的原因。

症狀
正常男性嬰兒的尿道開口應在龜頭前方,外面包著包皮,尿道下裂則是尿道開口不在龜頭頂端,而在陰莖中段或以下部位。錢大維醫師表示,尿道下裂依尿道開口的位置可分為輕度、中度及重度三種等級,輕度患童的尿道開口處在龜頭或冠狀溝的下方;中度患童的尿道開口處在陰莖腹側面;重度患童的尿道開口處在陰囊或會陰間,陰莖短小、彎曲,陰囊分裂,導致外生殖器官雌雄難辨。

發生率
發生機率約為0.3~0.4%左右,平均每300位中有1位。

危險性
尿道下裂將同時造成包皮、尿道開口及陰莖3處異常,若不及時治療,孩子不但只能向女孩般蹲著解尿,成年後甚至無法順利性交,心理發展也會受到影響。

手術方式
尿道下裂的重建手術方式可能多達百種,目標皆在矯正彎曲的陰莖、將尿道開口儘量修補到龜頭頂端,並確認術後無尿道表皮瘺管的漏尿狀況。

開刀時機有學問

尿道下裂若太早開刀,因器官尺寸較小,修補不易;若太晚開刀,有會因為陰莖已開始頻繁活動及勃起,容易造成術後傷口裂開等狀況。錢大維醫師建議,6個月~2歲間是較理想的手術時機,但為免造成孩子心理上的影響,若能提早到1歲前更佳。

術後照顧
較嚴重的尿道下裂修補需不但需分階段進行2、3次手術,且需擁導尿管將重新建造的尿道撐住一段時間,導尿管甚至需特別縫合固定,家長應特別留意別讓孩子用手去拉扯,以免影響預後效果。

常見小兒外科疾病9肛門膿瘍及瘺管

成因
成因最主要為肛門腺發炎,即肛門組織內的肛門腺體受到細菌或異物(糞便)侵入,引起腺體急性感染所造成;肛門瘺管則幾乎都是在肛門膿瘍破裂,膿液流出,膿瘍消腫後,所遺留的一條連接肛門腺體與肛門外的發炎性管道。

症狀
典型症狀為肛門疼痛,肛門旁紅腫,若情況持續未改善還有可能伴隨發燒,膿瘍破裂則會流膿。

危險性
若膿瘍化膿結痂一再發生,慢性瘺管久久無法癒合,加上患童抵抗力不佳,發炎便有可能擴散至會陰、陰囊、陰唇,甚至腹部及下肢,造成這些部份的壞死,形成敗血症。

手術方式
治療初期肛門紅腫期以口服抗生素及坐浴為主。若已形成膿瘍則給予切開引流。如已成瘺管則須行瘺管切除手術。

術後照顧
錢大維醫師提醒,若施行手術的部位較家用自來水髒,如肛門、生殖器官、腳部等處,應於術後每天坐浴、泡腳10分鐘,並可於溫水中加入幾滴優碘消毒。

肛裂?改善便祕就不怕

肛裂顧名思義就是在肛門內有裂口,成因多半是因為糞便太硬、弄破肛門黏膜,導致疼痛、便血。錢大維醫師提醒,急性肛裂的元兇不外乎便秘,若無法透過飲食、軟便劑改善,即有可能演變成慢性肛裂,在肛門四周長出類似痔瘡的肉芽組織,屆時就需要開刀刮除。一般說來,若寶寶喝的是配方奶,在與副食品接軌的過渡期較容易產生便祕狀況,相形之下母乳寶寶比較少有這樣的困擾。

常見小兒外科疾病10舌繫帶過緊

成因
舌繫帶是舌頭下面連到口腔底部正中間的帶狀物,若這片薄膜變厚、變短,使得舌頭往上翹的能力受到限制則稱為舌繫帶過緊。

症狀
嚴重舌繫帶過緊的孩子在哭鬧時舌尖下凹,會呈現出類似「M」的形狀。

發生率
發生率在嬰幼兒約0.02~4.8﹪之間,範圍之所以這麼大,是因為沒有齊一的定義所致。錢大維醫師提醒,舌繫帶過緊具有較明顯的家族性,父母若舌繫帶過緊,子女的發生機率極高。

危險性
舌繫帶過緊對健康並無影響,但由於台灣家長普遍將孩子的發音問題(大舌頭、臭乳呆)跟舌繫帶過緊畫上等號,因此往往會主動要求「剪舌根」。錢大維醫師表示,即使舌繫帶過緊也不一定就會影響發音,但極少數會影響吸奶功能,若只是為了「預防」語言問題的發生,大可不必急著進行手術。

手術方式
舌繫帶切開術安全性極高,只需輕度麻醉便可以快速完成。

術後照顧
和腹股溝疝氣相似。



黃振盛
學歷:私立中山醫學院醫學系
現職:台北市立萬芳醫院小兒外科主治醫師

錢大維
學歷:台灣大學醫學院醫學系
現職:台北榮民總醫院兒童外科主任、國立陽明大學外科學科副教授、台灣小兒外科醫學會理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ankerhan197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